当前位置: 体育器材 >> 体育器材优势 >> 乡村小学,钱投了不少,为什么还是不被叫好
年那个闷热的雨季,我带着一纸中师文凭毕业了。9月1日,我来到了这所小学,一呆就是25年。刚入校园时,我被学校破旧的样子惊呆了,校舍和办公室都是砖瓦房,墙面都没有挂面抹灰,窗户四处透风,据说到了冬天要用塑料布钉上。教室里学生的课桌没一张是新的,上面布满了窟窿和划痕,地面上满是坑洼。老师们在会议室凑合着集体办公,我没有单独的办公桌,就趴在会议桌的一角将就着。当时我想,这和我当年上小学时一模一样啊!怎么这么多年还老样子,啥时候能变一变呢?#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随后,中国的经济驶入了快车道,学校的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变。年,砖瓦房扒了建成了平房,年又建成了两层的教学楼。崭新的桌椅凳,宽敞明亮的教室,平坦的操场,整齐的绿植,都让人赏心悦目。随后,各种配套的都来了,各功能室的东西填满了,操场的各种器材也安放好了,甚至连厕所也变成抽水马桶。
要说,政府对学校的投入这么大,从表面看上去,校容校貌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但现在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们还是有不少意见,这是为何?
一、老师
现在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大部分是投给了硬件,这也好理解,硬件投入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比较容易出政绩。但教学条件再好,也需要人去完成,教师就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执行者,但恰恰这方面最容易被忽视。
首先,农村教师师资紧缺。大家都知道,上一世纪八、九十年代正式老师少,乡村学校大部分都是民办老师在上课。后来随着几百万中师生陆续分到乡村,民办老师也都完成了历史使命被清退了,中师生们逐渐撑起了乡村教育的一片天空。后来即使一部分调离教育行业或者进城了,但年年都有新老师入职,到本世纪初,大部分乡村学校都不存在缺老师的问题。
但这几年为什么缺老师呢?随着时代的变迁,后来的中师生已经不能再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了,也不包分配了,甚至师范学校也没了。这就造成连续十几年学校没有新鲜血液进行补充,而老师们退休的退休,进城的进城,乡村学校原有的留守老师也就越来越少。以我们学校为例,现在绝大部分老师都是四十岁上下的,年轻老师极少,即使上边招录了几批大专、本科生,还是远远不够。没办法,学校要想正常运营,就不得不找一些代课老师应付,个别学校代课老师占到了30%以上。一方面师资紧缺,另一方面上边布置的非教学任务却越来越多,教师负担就越来越重,从而引起教师不满。
其次,是教师的待遇低。这是老生常谈的问题。笔者上班25年,每月打卡元钱,才入职的老师一月还不到元,这也是乡村留不住人的一个重要原因。教育投入的大头都投向了能看得见的硬件,眼见教学楼越建越豪华,就不见老师的腰包鼓起来,教师工资增长缓慢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前年乡中学招录了30多位老师,结果还没开学就走了十几个,他们是被老师的低工资吓跑了。还有些没有走的老师是骑马看马,先在这儿待着,等市区招教招上了就立马走人。
二、学生
有人会说,小孩子知道啥?还有啥不满意的?其实,还是和老师和学校有关系。由于缺老师,乡村学校花巨资投入的各种教学设施和器材的闲置率非常高,不是教师不想用,而是缺乏专业教师,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甚至连专业的体音美教师都没有。试想,一个体音美课程都开不起来的学校,还奢谈什么素质教育?孩子们精得很,也不想整天只上语文数学,也想像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丰富多彩的课程所带来的愉悦。像我们学校,曾经也有一两个专业老师,但学校老师不够,他们不照样教主课?你说孩子们能满意吗?
还有就是现在安全工作太重要,学校怕出安全事故,对校园的体育器材禁止使用。学生看着一校园的好东西就是不让摸不让玩,心里能不痒吗?你说孩子们能满意吗?
三、家长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儿童跟随家长进入城市上学。由于我校处于市郊,村上的人只要经济条件允许,都千方百计在市里买房,这已经成了大势所趋。据我推测,在城里买房的家长已经占了半数左右。于是,孩子随父母入城上学的人数逐年增加。我主管学校学籍,每年九月份刚开学,要求转学的家长络绎不绝。有些孩子一开始就没在农村上学,也有些是低年级在农村上,等到了五六年级再托关系转走。以我校为例,一年级一个班大约四十人,等到了五年级,只剩了二十几个,流失率将近一半。
为何家长在子女上学这件事上宁愿舍近求远呢?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村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超过了以前任何时期,一些家长不信任农村小学的条件和教学水平,将孩子送到了市里条件好些的学校学习。而乡村学校越没学生越没老师,越没老师越没学生,渐渐没有了人气,陷入恶性循环。其实,家长在城市购房不仅仅是为了攀比,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孩子能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
针对这样的情况,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要办好乡村教育,当前最为关键的,是提高乡村教师待遇,要缩小乡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差距,必须有至少和城市学校一样的师资。“推进教育公平,确实需要‘精准发力’,对于我国来说,重点建设乡村教育,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就是教育公平的‘精准发力’。”
对于这样的观点,不少乡村教师深表认同。“乡村教师的待遇每月只有元,连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还不如。无奈之下,不少老师就有了‘第二职业’,有的甚至会卖辅导书、办补习班,搞其它门道挣钱。”他们建议:“要继续提高乡村教师补贴,选派大量的年轻教师、副课专任教师,才能在农村待得下,留得住。条件改善了,学习多样化了,学生才愿意回流。”
如果真的那样的话,上级投入的钱是不是更能花到刀刃上呢?这样的话,办乡村满意的教育的口号就有希望实现,到那时,学生回流了,将来农村培养的人才都回来创业了,只要有人才,我们的乡村振兴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