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体育器材 >> 体育器材发展 >> 人均年消费超七千元,这届年轻人更舍得为运
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吴蕾/文严文婷/图
周五晚上,深圳白领黄先生收拾好运动包,准备赴一场“篮球之约”——每周五,都是黄先生和球友相聚打球的日子。一线城市的快节奏生活,让年轻人习惯下班后用运动解压。根据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公布的数据,年深圳人均体育消费元,属全国领先的人均体育消费水平。近日,艾瑞咨询发布《年中国年轻人群运动发展白皮书》,中国年轻人群体人均运动年消费超七千元。为什么这届年轻人更愿意在“运动”这个选项上花钱?
图说:艾瑞咨询发布《年中国年轻人群运动发展白皮书》。图片来源:艾瑞咨询
我国年轻人群人均年体育消费超7千元
在黄先生的运动消费清单中,运动装备和健身年卡占据大头:“我一个月跟朋友打三、四次篮球,场地费等平摊下来大概每次50元左右;健身年卡多元;篮球鞋、健身服一年大概元。这样算下来运动年消费在元左右。”
这一数据与艾瑞咨询近日发布的《年中国年轻人群运动发展白皮书》披露的数据不谋而合。根据《白皮书》,当代年轻人在运动方面的消费支出较高,平均年消费达到.6元,其中18.1%的人年消费达1万元以上。
滑雪、健身、足球的消费相对更高。尤其是在滑雪、健身这两项运动上,人均年消费超过元。从近5年的变化趋势来看,66.1%的人认为自己在运动上的消费有所增加,他们认为消费主要增加的地方主要集中在运动器材、鞋服、培训等方面。
而来自Keep的数据,90后成为运动消费市场的主力军,在花费排名顺序中,他们占据头把交椅;身处学生时代的00后次之;已成为家庭顶梁柱的80后们,消费更加慎重。
传统项目魅力不减,新兴运动快速风靡
作为资深足球爱好者,深圳上班族范先生的运动支出主要是足球:“我参加的足球队每年交一次队费,大概元至元,这笔钱主要用来预订场地。装备的话就是球鞋,两年买一双,年均算元吧。”相对范先生对足球运动的“专注”,其女朋友许小姐则比较喜欢休闲运动。最近许小姐报了一个瑜伽班,因为是刚入门,想认真学好动作,所以购买了瑜伽私教课程。“私教课程元一小时,每次上课一小时,一周两到三次课,一个月上十节课,大概支出元。”作为入门级学员,许小姐认为瑜伽运动门槛比较高,初学者需要认真学好每一个动作,所以她愿意为较高的私教课程买单。“当然,后期学会动作就可以报大班,这样学费比较低。购买瑜伽装备也是几百元就够了。”许小姐补充道。
根据白皮书的数据,每周定期运动,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是年轻人的生活常态。年轻人会通过购买专业装备、参加专业培训等方式来提升自身的专业性,在他们看来,“玩的专业、精通”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向上的精神力量。
小众运动成为体育消费“新赛道”
在运动这个领域,年轻人玩出了花样、玩出了风采。飞盘、滑板、桨板、尾波冲浪这些过去小众的运动方式,如今已占据运动场的半壁江山。
图片说明:飞盘、滑板等运动开辟体育消费新赛道。
来自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在运动项目上,传统体育项目如跑步、球类、游泳始终保持广泛的受众群体。而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对体育消费升级,以及体育项目多元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开始投入到更加细分的新兴体育运动中,比如攀岩,冰雪运动、露营、徒步、登山、飞盘等等。
数据显示,去年我国飞盘运动参与者达到50万人。谁也不会想到,这项运动如今在国内已“转”出超8万元的市场规模,并仍在以可观的增速蓬勃发展。
解决运动资源不足,深圳“见缝插针”
随着运动专业性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运动个性和态度的体现,他们对运动专业性所需要的专业设施和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来自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超40%的年轻人对专业级别的运动场馆有需求。
而在寸土寸金的深圳,运动资源不足的矛盾更为突出。为了解决运动场地问题,深圳市相关部门近年见缝插针建设各类体育场馆:在福田,建在净水厂屋顶的体育公园现已正式投入运营;在南山深圳湾体育公园,楼下“办公”、楼上运动的空中体育场也颇受年轻人欢迎。与此同时,深圳也利用高科技手段,让市民预订场地更便捷,如近年来,深圳力推“i深圳”一键预约功能;通过引入专业机构统筹运营学校体育场馆的机制,开放校园场地资源等等。
审读:喻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