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体育器材 >> 体育器材市场 >> 从村BA的网络爆火反思我所看到的乡村
七月底,贵州黔东南州的“美丽乡村”系列篮球赛在网上迅速爆火出圈,特别是借助互联网直播平台的推广,将乡村、篮球、农民、民间赛事、全民体育几个关键词进行整合,得到了主流媒体和社会舆论的一片赞扬。大众舆论普遍评价其“接地气”、“更亲民”、“富有民间烟火”,也有部分“网红大咖”从贵州的地理环境、民风民俗等角度指出该项赛事在当地的火爆具有一定地域性的特点。不可否认,篮球运动本身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其场地设施建造成本相对较低、对抗性和观赏性较高、团体性和地域归属性较强,同时又借助抖音、快手等媒体平台剪辑小视频得以广泛传播,使篮球赛事的热度在夏日不断走高。
然而,这项自发性民间赛事的火爆却也引发了我的深思,作为一名基层干部,除过媒对体上所看到的“村BA”赛事火爆的图片和新闻的阅读外,我更多思考到的是乡村体育设施利用的困境。为什么我们的设施没能给当地带来如贵州这般火爆的利用情况,更多看到的却是球场萧条、设施荒置。造成上述现状的原因我分析有以下三点:
首先,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成本成为制约乡村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例如,相较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桌等需要投入的场地空间、维护成本都要更低,同时有的地方并不需要建塑胶场地,用水泥地也可以进行篮球运动,甚至一个篮筐、一个篮球就足够去玩了。然而,这仅仅是满足了运动开展的基础条件,还远达不到赛事的高度。除了场地建设外,配套的座椅、护栏等设施的完善都需要资金的投入,亦成为制约设施被大规模利用的硬性条件。我们现在做到了“有”设施,但是从“有”设施到经常“用”,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为了建而建,为了有而有。我们不能让这些设施仅仅成为书面材料上的数量清单,更要真正找到适合我们乡、我们村群众真正需要的项目设施,真正让这些器材为民所用,为民所乐。
其次,部分设施的建成后缺乏对运行的维护。我所在的乡几乎各村都建有塑胶篮球场,但是笔者很少见到有村民去利用这些设施。在场镇的篮球设施会得到部分青年的使用,但是近期也因为电力设施原因对篮球场进行了停电,在白天又因过于炎热和阳光炙烤,导致在夏日出现设施利用率较低的情况。同时部分场地的破损也并未能得到修补,露天场地的磨损、老化也缺乏相应人员对建成设施的维护,相应的维护成本同时成为限制使用的重要因素。
第三,设施缺乏使用者,形成恶性循环。我所在的乡由于地处渝鄂两省交界之地,外出务工者较多,留在乡村的大多数还是老人和孩童。对相应设施的利用率较低,部分简单的设施如双杠、行走健步器、仰卧起坐等设施常年暴露在“风吹日晒雨淋”的环境下,参与者使用的越少,灰尘、铁锈等积累的就越多,就越没有人愿意去使用了,由此也形成了恶性循环。对此,我们为我们可以在节假日村民较齐整时,以社为单位组织村级赛事,同时也可囊括羽毛球、乒乓球、跳绳等单人运动器材,真正吸引村民参与到业余运动中来。
我们不能让乡村大舞台变成水泥摆设,不能让球场变成停车场,不能让运动器材变成晾衣架。上述原因分析结合我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感,可能存在疏漏,需要日后更深层次的分析和补充。但还有一点我认为也必须要指出,即网络流量对乡村体育赛事的开展是一把双刃剑。借助网络媒体,部分乡村赛事迅速火爆出圈,甚至涌现出部分“网红”。在足球圈,比较典型的案例有新疆的“努尔飞腿”和云南丽江在河中踢球的少年岩坎香。在乡村土路上“努尔飞腿”将球射入房屋的小窗户中,引得周围群众、孩子们的一片惊呼;岩坎香河中踢球梦想进入职业球队引人动容。部分网友因此呼吁“高手在民间”、甚至和国足联系在一起,以表达对中国足球一连串失利的不满。然而网上也有舆论指出相关网红也曾去往职业俱乐部试训,尚无法达到职业球员具备的技术基础。因此,需要注意到民间赛事与职业赛事是不同的,民间赛事可以一阵风,一阵风来风靡全国、爆火出圈;职业赛事却要夯实基础,久久为功,方能见到成效。
因此,我们不能因为一项民间赛事的火爆就忽视乡村体育设施的基础条件仍很薄弱的现实,更不能让社会舆论蒙蔽了我们基层干部服务群众的真心和细心。那么当舆论这阵风过去,’“村BA”的热度还底能给我们的乡村带来什么?我们需肯定民间赛事的吸引、带动作用,但是不能仅仅是为了塑造一个新的“网络热点”、打造一项赛事品牌,而是要能够以此为契机,鼓励、号召更多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4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