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体育器材 >> 体育器材市场 >> 体育老师的可爱,我长大了才知道
“本单元需要准备一个篮球或者篮球大小的纸球,女生用球可略小......”在90后体育老师吴雪的线上体育课中,除了用报纸球替代篮球,她也贴心地为大家提供了大瓶矿泉水或网球,作为泡沫轴的替代选项。
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这几乎成了疫情期间,线上体育课的真实写照。
一个“持球交叉步突破”的教学单元,分为篮球急停接球脚步、交叉步突破、持球交叉步突破的应用三部分。在视频最开头,吴雪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以上内容进行问题链展示,标出了其中的重点与难点。
不再置身室外,坐在屏幕前的学生难免会觉得恍惚:“我真的在上体育课吗?”
不论线上还是线下,锻炼永不缺席。
“很难。”在南模中学任教28年的孟家森,除了“体育老师”的身份之外,也承担了校园男篮的训练任务,“相比于线下,最多达到70%到80%的(训练)效果吧。”
把体育课搬到线上,这个看似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75后体育老师陆辉眼中,却是最有必要的。“除了体育课之外,学生在家里真的就不会再动了,如果体育课学生都不能动起来的话,那我们真的要担心孩子的身体素质了。”作为上海中学体育教研组长,陆辉的担忧也是多数体育老师的担忧。
体育老师也需要备课
对于孟家森等一线体育老师而言,“动态变化”是体育课在今天最大的挑战。
上世纪80年代,国内学校的体育课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体育器材。一片空地、一副单双杠,就构成了体育课最初的简单模样。
当然,那时候大家也没什么“体育课”的概念,这节课的唯一目的“就是玩儿”——跳格子、踢沙包、跳皮筋、抛石子......
随着“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逐渐落实,年,《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发布,其中不仅明确了体育教师的工作职责,还开辟性地首次对场地、器材、设备等作出了详细描述。
与此同时,体育这门课逐渐与考试成绩挂钩,米、立定跳远、仰卧起坐、跳绳等运动的普及,也丰富了体育课的花样。
学生时代,谁不喜欢上体育课呢?/视觉中国
不过,同样在此环境中成长的吴雪,曾在课上问学生们“之前的体育课都学了什么”,得到最多的回答仍然是“跑步”。
“好像体育老师只会让大家跑步。”吴雪在成为体育老师后,借着上海市体育课程改革的“东风”,身体力行地对这一观念进行了颠覆。
近几年,根据“高中体育专项化”的改革要求,吴雪所在的建平中学设立了足球、排球、健美操、乒乓球几类大项,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自主选择。此外,学校还打破了年级自然班,组建专项班,实行25人的小班化、分层化教学等。
“专项”意味着更高的教学要求,“小班”则要求更细致的教学安排,体育老师在备课上必须更加细致。
“我们体育老师也是有教材的。”吴雪笑着回应那些关于体育课的刻板印象,“郑重其事”地表明,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甚至教材,作为一门学科应该具备的,体育课也全都有。
哪怕是体育课,教师也需要做到因材施教和巧用教材。/视觉中国
不仅如此,因为每个人的体质和专长不同,体育教学还需要特别注重因材施教。陆辉就发现,同样的教案在一个班上效果很好,换一个班效果就可能不尽如人意。
“不能将完全一样的课堂教学复制在两个班里。”20多年的教学经历,让陆辉早已形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但他仍然让自己保持一个“新人”的状态——每节课前再花1个小时进行备课,已经成为了他的工作习惯。
在陆辉刚成为体育老师的年代,手写教案的要求都极为严格。每一节体育课涉及的体育动作,都需要在白纸上画出小人,一个八拍动作就要画八个小人,一拍一个。
当下,尽管教学都以电子备课为主流,陆辉也鼓励青年教师“复古”一把。在他看来,青年教师在手写教案的过程当中,更能够了解如何去写教案,如何去上好、准备好每一堂。“这可能是电子备课很难达到的效果。”
“学生也是我的老师”
陆辉常常会翻阅过去的手写教案,感慨道:“在基本动作要求的不变中,当前的体育教学课还是在不断迭代的更新中。”
这个问题并不难理解,即使是同一门课,与时俱进从来都是最基本的课题——毕竟,一代一代学生迎来送往,时间在流逝,学生的喜好、习惯和体质也在持续变化。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报告》显示,直至年,学生体质健康下降趋势才得到一定程度遏制。此外,近视率偏高、超重肥胖率仍是多年顽疾。为了改善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国家陆续发布多项政策,中考体育就是其中一项。
而随着近年中考体育考试分值的提高,中学生尤其是初三学生体育活动的时间显著增加。陆辉对此感受颇深:“这些孩子很爱惜自己的分数,0.5分、1分他们都会抓得很紧。”他发现,经历过中考体育后步入高中的学生,不仅体质水平有了明显改善,很多学生也在体育备考中养成了锻炼的习惯。
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体育考试成绩的同时也能增强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图虫创意
能吃苦、执行力强,是孟家森对过去学生的印象。而在陆辉眼里,“主动性”是新世代学生独有的优点。他回忆起刚工作那会儿,孩子们大多是被动接受型,“包括自己的学生时代也是,老师说什么就做什么”。
“现在的孩子更愿意和老师交流,敢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且对于自己所选择的体育项目有自己的要求和偏好。”陆辉很欣喜看到这样的变化,“有想法、有要求,才能真正学到东西。”
除了国家的体育改革、学校的体育氛围,来自家庭的体育熏陶在新世代学生身上也尤为明显。吴雪用“卧虎藏龙”来形容她的学生们。
随着运动观念的普及,很多父母从小就重视培养孩子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让他们用更多的时间在户外参加体育运动,甚至在其感兴趣的体育领域成为“半个行家”。
体育在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你见过体育课下课后,还要经常来办公室请教问题的学生吗?”吴雪的学生们常常像请教一道数学题一样,跟她探讨一场比赛、一类战术。
吴雪也通过学生们知道了《王者荣耀》,了解到电竞已经成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并在“课后恶补”之后,对电子竞技彻底改观,拓宽了个人对体育外延的理解。
在今天,优秀体育老师的门槛其实一直在提高。除了专项技能水平的“高要求”以外,掌握多语言、提升学历背景等“新要求”也不断涌现。在成为一名体育老师之前,陆辉曾是学校接受英语口语面试的第一位体育教师,吴雪也拥有海外硕士学历的背景。
另一方面,“保持学习”也是所有体育老师的共同认知。除了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教学经验,吴雪作为篮球国家级裁判,也会经常参加包括Jr.NBA联赛在内的众多专业比赛,根据真实的赛场情境丰富教学课堂。
在孟家森看来,Jr.NBA校园篮球联赛是球员们的绝佳舞台。赛事的规范与严谨,能够让孩子们透过真实的比赛体验,收获更好的专注力和执行力,对今后的学习与工作都终身受益。
孩子们在球场的舞台上发光发热。
Jr.NBA作为NBA全球青少年篮球发展项目,积极打造各类校园联赛平台,为青少年的篮球梦想培育土壤。从体育教师一端,Jr.NBA也开展篮球教师培训营、教学教材开发等举措,提升校园篮球体育教学、课外活动及师资培养等方面的质量与水平。
Jr.NBA校园篮球教师培训营,就是体育老师精进教学技能的途径之一。自年启动以来,训练营针对不同基础的体育老师采用线下、线上的双模式,并定期开展外教回访活动,进一步巩固参训教师的培训成果。
“学生的优秀也让我们(老师)要更加地努力,他们也是我的老师。”吴雪说。
体育是一辈子的事情
在体育课选择感兴趣的项目,在毕业时有一项自己喜欢的运动,并且可以让它陪伴终生。
这是上海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愿景,也是三位不同代际的体育老师在采访中都共同提到的一点——终身体育。
回到体育课的初心,体育老师对学生的期待,或许只是简单的“快乐”二字。
除了运动本身促进内啡肽的分泌,产生生理上的愉悦感,它也能让人们在参与运动、掌握技能的过程中获得别样的情感体验。
吴雪会为每一届的高一女生专门安排一节特殊的游戏课——不拘泥于形式、不制定规则的橄榄球对抗,只为实现一种“打破”。
女孩在篮球场上挥洒汗水,感受运动带来的欢乐。
一是打破大多数女生文静、害羞的状态,让她们能在今后的体育课上大胆起来;二是一种“破冰”,让这群彼此陌生的高一新生,通过游戏获得情感升温。
陆辉也经历了从“老师教给什么”到“学生学会什么”的转变。他曾在运动场碰到很多高三学生,即使没有考试的指挥棒,他们也主动通过跑步、打球,舒缓学业压力。体育成为了孩子们生活中的一种日常。
他很欣慰:“我觉得我们的教育方向是对的。”
孟家森透过近30年的执教生涯,道出了体育教学的意义。“体育课蕴含了一些非智力因素的教学,比如团队协作、执行力、抗挫折能力、规则意识等,不仅是对身体的锻炼,还有灵魂思想的历练。这就是体育课不可取代之处。”
我们乐见,越来越多的体育老师把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和习惯作为目标,扩大和延伸体育运动的本真意义,把终身体育意识真切地落实到每一位学生身上。
正如篮球的意义,远超于一场比赛的输赢本身。篮球带给人们的价值,是全身心投入的热爱、面对困难不轻言放弃的坚韧、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的勇气......这正是Jr.NBA强调的团队、决心、尊重与关爱的价值使命。
Jr.NBA多年来不断提升青少年和教练员的篮球运动水平和执教能力,并通过基层篮球活动提高篮球运动在青少年中的参与度,让更多的青少年体悟这项运动带来的乐趣。
著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曾在《体育的迁移价值》一书中提到:“体育运动的教育价值,不只限于运动场上,而且能够影响整个社会。”在他看来,体育是教育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
一堂体育课40分钟,人生的赛场永不落幕。体育老师们始终相信,永葆体育精神的孩子,永远都值得一场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