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体育器材 >> 体育器材优势 >> 党建引领补钙铸魂昌宁县以党建引领促教育事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期间,笔者来到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耈街彝族苗族乡中心完小采访。漫步校园,党建元素与校园文化特色扑面而来,一块块特色鲜明的宣传展板在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校园内分外夺目。
“在党建引领下,我们结合实际,突出一校一品,创新性地提出了构建‘五讲五会’德育教育模式,有效促进了对少年儿童铸魂教育,为他们的成长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耈街乡中心完小校长杨中信说,近年来,在县委组织部和县委教育体育工委的指导下,该校在昌宁县率先提出了党建引领构建“五讲五会”德育教育模式,而且该课题已成功申报国家级课题。
“过去,校园的党建工作更多体现在理论学习和主题活动上。与教育教学本职工作结合不多,而现在,我们将党建工作融入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中,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都更大,这种创新对我们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促动。”校党总支书记赵光富深有感触。
从理论学习到创新实践运用,耈街乡中心完小党建工作的巨大变化,只是昌宁县以夯实党建促教育工作发展的一个缩影。该县把党建工作融入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使校园党建工作活起来、火起来、动起来,教育工作得到全面提升。
党建引路 红色堡垒强基础
六月的马桥河畔,柳丝飘拂,一派清新。走进昌宁县第三中学的大门,以“中国梦”“党建长廊”为主题的校园党建长廊组成了绿色校园里的红色基调。
“昌宁县第三中学党总支秉持‘教育要符合人的成长规律’这一理念,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党建引领、生态教育’为主题,通过组织引领,构建健康发展生态;思想引领,创建立德树人生态;文化引领,搭建成长成才生态;榜样引领,营建示范带动生态,将党建工作与学校发展深度融合,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办学,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施教,打造生态校园,办好生态教育,有效推动了学校发展。”校长刘冰向笔者娓娓道来。
近年来,昌宁县第三中学以“党建引领,生态教育”为工作重点,将学校党建融入教学、队伍、管理、文化,让教育教学遵循客观规律、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创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育人生态,使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学生在适合自己成长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真正实现了师生关系融洽、家校关系和谐。
“党建强则事业兴。”刘冰介绍,正是因为始终抓牢党建这根弦不放松,学校党总支连续三年被上级党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先后二十余次获省、市、县各级表彰,获评云南省义务教育阶段首批“身边好学校”,连续五年教学质量均名列全市前茅,成为昌宁乃至保山市的示范性初级中学。
“我们的秘方就是一切工作都是围绕学校基层党建工作开展,党总支、党支部和党小组逐级共同发力,以创建红色堡垒夯实发展基础。”正如刘冰所说,近年来,昌宁县坚持学校建到哪里,党组织就延伸到哪里。县委成立了中共昌宁县委教育体育工作委员会,构建了县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协调、教体工委具体负责、有关方面齐抓共管的中小学校党建工作机制,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一个“红色堡垒”,让党建工作引领和推动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该县还探索建立了“三加三联”校地联盟工作机制,按照一支部一特色、一学校一主题的要求,先后建成了昌宁县幼儿园“一朵花”、昌宁县第三中学“一条路”、昌宁县特殊教育学校“一首歌”、昌宁一中“一个梦”和思源实验学校“一面旗”五个示范点,辐射带动13个乡镇示范点,形成了学校党建“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在有效促进55个学校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的同时,有效改善了家校关系、师生关系,也让全县教体系统的党建工作发生了喜人变化。
党建支撑 优先投入促发展
“校地共建这个模式很好,干群关系、群教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谈及校地共建,昌宁县勐统镇长山村党总支书记周迎春感慨地说:“有了党建引领,工作就有创新,问题总能解决。”周迎春介绍,因为长山村地处少数民族地区,适龄少年儿童辍学情况偶有发生。按照县委教体工委的要求,去年来勐统中心完小、勐统中学与长山村“两委”先后多次召开学校党组织规范化建设会议,在党建和精准扶贫工作中,积极深入农户家中开展控辍保学工作,目前已让4名走读学生重返校园。
近年来,昌宁教育体育系统“围绕教育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教育”,不断改进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将学校党建工作与教学质量深度融合,让“党建+”引领教育新发展,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昌宁是国家级贫困县,但县委、县政府始终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逐年改善办学条件,教育经费投入实现持续增长。“县委、县政府历来重视教育发展,年以来健全了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校点布局调整、学校规划建设、校长教师流动等热点难点问题,都摆上了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书记、县长亲自过问、亲自督办,体现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动教育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昌宁县委教育体育工委书记鲁开发告诉笔者。
在常抓不懈做好校园党建工作的同时,昌宁县的教育体育事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县委、县政府大气魄、高投入换来的是办学条件的大改善。如今,以思源实验学校、县特殊教育学校、田园镇中心幼儿园、昌宁一中、昌宁二中和昌宁三中为代表的一大批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县中小学校所有D级危房全部拆除并实施改扩建,新增城区学位个,全县累计投资8.38亿元,新建校舍和运动场地24.2万平方米,加固改造校舍3.14万平方米,拆除不安全校舍0.56万平方米,义务教育学校20条底线全部达标。在前所未有的魄力和举措推动下,昌宁县既推动了集中办学,又办好了家门口学校,满足了孩子们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和就近上学需求,让所有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今天,漫步昌宁城乡大地,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优美的地方是校园。不论是城乡还是中小学幼儿园,多媒体教室、电脑教室、仪器设备、体育器材、课桌椅、学生床、餐桌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教育内涵得到深华,以名人立志、以名著启智、以名诗养气、以名曲怡情,凸显着文化的特色与传承。党建元素深刻融入校园文化之中,已经成为德育教育的最新载体。
党建固本 引领教育新提升
每天上午的大课间活动,昌宁县耈街乡完全小学都会组织学生进行具有苗族特色的传统民俗“打歌”,每周还会不定期让孩子们参观党建长廊,重温先烈故事,接受红色教育。
“学校办得好,关键是党的建设要抓得好;党建抓得好,教育就有魂,就有精气神。只有不断强化党建引领,高标准抓好党建与学校工作的深度融合,让党员教师主动担起‘领头羊’,才能不断丰富学校党建文化内涵,真正激发广大党员教师的活力和动力,才能借‘红色能量’内驱动力激发教育发展新动力。”耈街乡中心完小党总支书记赵光富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昌宁县坚持在改革中推动创新,在创新中激活管理。坚持把教育创新和校园文化培育有机结合,让富有昌宁特色的彝族“踏歌”、傣族“嘎光”等民族传统舞蹈进入学校大课间活动,增添校园活力。同时,县教体工委以创建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为抓手,以提升基层党建管理水平为推手,以强化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为落脚点,不断提升昌宁教育体育系统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战斗力、凝聚力。坚持优质师资向一线倾斜,特岗招聘、紧缺人才引进、单位招考设岗到校。为了促进党员教师队伍专业化成长,让乡村孩子共享教育新成果,昌宁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推动国培、省培、校本研训一体化,建立了何建富名校长工作坊、高中数学李光俊名师工作坊,并通过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校长教师交流方案、乡村教师差别化生活补助等一大批政策扶持激励,培育了一批扎根乡村、安心从教的乡村教师队伍。
昌宁县把加强教育体育系统党员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基层党建的落脚点,补精神之“钙”、固党性之“元”、铸党性之“魂”。进一步规范了“两学一做”、专题学习讨论、“三会一课”等党内生活制度。各学校还充分挖掘党建教育资源开展党员主题教育活动,让党员教师在活动中强化入党初心,展示风采,提高认识。正是站在这样的认识高度,自觉地把加强全县师资力量和人才培养放到全县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布局去谋划考量、创新突破,全县的教育治理能力不断增强,田园镇中心完全小学、示范一小、昌宁三中等一批学校顺利通过现代教育示范学校评估。
一项项发展措施成就了昌宁教育事业的枝繁叶茂、花红果硕:全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9.03%,比“十二五”末上升18.4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83%,比“十二五”末上升0.62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8.6%,比“十二五”末提高2.75个百分点;职业教育实训实做特色明显,特殊教育新增实训工位个,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全覆盖。留守儿童少年学习生活得到重视,建成乡村少年宫10个,留守儿童之家7个。学校安全管理全面加强,艺体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全县累计有千名师生先后荣获省市级表彰奖励。昌宁县漭水镇中心完小、昌宁县第三中学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学校”,漭水镇初级中学建成第一家农村中学科技馆。在党建工作促动下,“我是党员,我先做”在全县教体系统蔚然成风,各学校的“党员先锋岗”开展如火如荼,全县先后涌现出张有国等一批优秀党员教师。
杨军 余彪 段佳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