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从完善政策和标准的角度推动解决群众“健身去哪儿”难题。在强制性条款中特别规定新建生活圈居住区应集中设置体育活动场地,提出了配置体育设施的方案、占地建议以及建设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运动场等便民体育设施的种类考量。该国家标准将指导地方根据不同城市人口规模、地域面积,落实全民健身设施规划建设相关指标。全民健身潮越来越热,愿意投入到运动健身中的人越来越多。不过,“健身去哪儿”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成为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新需求。走出家门就能健身年近七旬的赵国华住在省城经济开发区的金松华府小区,每天清晨和老伴一起到附近的乐家湾广场散步、健身。广场上健身设施、健身路径样样齐全。对于喜爱健身的赵国华来说,每天先在广场上走两圈热热身,然后再利用健身器材拉拉筋、压压腿,偶尔还会和老伴踢踢毽子。近年来,随着运动健身人群持续增加,体育设施建设也逐渐加速。国家体育总局近日发布的《中国群众体育发展报告()》(下称《报告》)显示,年底,我国体育场地已超过.7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66平方米,比10年前增加将近一倍。记者走访发现,除了一些老旧小区,省城大部分商住小区都建有配套的健身场地、健身器材。再加上体育部门不断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公园、社区、广场等公共场所的健身器材可谓遍地开花,“走出家门就能健身”已经成为现实。根据《青海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年)》提出的发展目标,到年,市州全民健身场馆、县级全民健身中心、乡镇全民健身广场、行政村全民健身站、社区全民健身点、寺院健身路径覆盖率达到百分之百,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配置达标率达百分之百,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8平方米以上,建成城镇十五分钟、西宁市十分钟健身圈,新建居住区和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百分之百。公共健身器材维护成问题公共健身设施越来越多,健身条件越来越便利。由于自然磨损和人为破坏,健身器材难免损坏,那么,谁来为健身器材“看病”?损坏的健身器材该由谁负责维护?目前,公共健身器材主要来源于体育部门利用全民健身专项资金等经费派送、建设,分布在居民小区、社区、行政村等地,还有一些是企业、小区自行投资建设的。省体育局群体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健身器材在安装之前,省体育局都和接收单位签订了相关协议书,按照协议,这些健身器材应该由器材的接收单位负责管理,一般器材厂家都有八年左右的质保期,如果发生损坏,应该由接收单位负责联系厂家维修、更换。在健身器材维修方面,体育部门的职能主要是指导与督促。至于企业和小区自行购置的健身器材,应由企业和小区负责管理维护。记者了解到,按照《室外健身器材的安全通用要求》中规定,室外健身器材的使用寿命不得超过6年。采访中,不少市民表示,小区、广场上的一些健身器材用了好几年,损坏的健身器材用起来还真让人有点担心,不知道谁该负责维修。“我们小区有个篮球架,已经坏了很久了没人修,有时想打篮球只能到其他地方,很不方便。”家住省城世通名城的市民韩先生说。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单位、小区物业因为没有维修健身器材的专项资金,或因经费紧张、重视程度不够及疏于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往往对健身器材的管理维护不力。同时,由于部分市民恶意破坏,加剧了户外健身器材损坏程度。健身器材越来越多,对于群众而言无疑是福利,但健身器材的日常维护、修缮、更换,这些问题还需进一步细化。多样化健身需求仍未满足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人们对健身的观念都有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锻炼方式不断多元化,更多群众对公共体育服务也有了更多个性化、多层次的需求,而体育场地仍然处于较紧张的状态。“我喜欢踢足球,但是场地紧缺限制了我的爱好。”西宁市民何文宇说起自己的健身苦恼时一脸无奈。“市区内足球场地太少,而且大多数场地人多、偏远,特别不方便。”家住省城城东区的郭有生老人也有健身苦恼。原来,老人年轻时喜欢游泳,但是现在有六七年没下过水了。最近老人想重拾这项体育爱好,却发现自己家附近只有母婴类游泳馆。对公众开放的游泳馆,离家最近的也得7公里,特别不方便。想参加体育锻炼,又苦于在健身场地上花费过多精力和物力,生活在城市的体育爱好者或多或少都会遇上这类问题。根据《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到年,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要达到1.8平方米。面对大中城市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健身需求,解决好群众“健身去哪儿”还面临着不少问题。让“健身去哪儿”不再愁过去,一到冬天,北方人习惯猫冬。现在,随着全民健身的热潮,晨练成为全国各地清早锻炼的主旋律,反映的不仅仅是全民健身的热度,也让人欣喜地感受到“在家门口健身”的温度。就我省而言,在城市,“十分钟健身圈”群众体育设施工程不断推进,健身路径、器材、场馆等公共健身设施建设日臻完善。不少商住小区已将健身设施的配套纳入了开发建设中。在乡村,随着我省农牧民健身工程实施,实现了乡镇、村、社区、寺院健身工程基本覆盖。尽管地域不同、条件不同,各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因地制宜开展健身活动。当然,破解健身场地难并不是如此简单的一件事。据统计,我国各类体育场地目前已经达到了多万个,但是由于参与体育的人口不断增加,人均场地面积不到两平方米。整体来说,目前体育场地仍然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健身去哪儿”成为当前发展全民健身亟待解决的难题。有问题就要有思路。今年全民健身日前夕,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了《中国群众体育发展报告()》,在解决群众健身难问题方面所推出的十项举措中,首当其冲的是建设一批健身步道、体育公园和社区健身中心,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健身。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同样从完善政策和标准的角度推动解决群众“健身去哪儿”难题。办法总比困难多。破解“健身去哪儿”本就是个多元的命题,不但需要政策、社会等多方助推,在加大场地供给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入社会力量,从个人、家庭、社区等多方面提升群众参与健身的积极性,促进体育消费,最终带动各类健身培训产业的蓬勃发展,实现增加体育供给的良性循环。还需要根据地区制定不同的对策,只有在各方的通力合作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后才能解决。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cf/6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