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器材

全纳融合让每个特殊儿童同享教育美好

发布时间:2023/11/24 14:19:30   
白癜风问答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_4148787.html

编者按:《残疾人教育条例》指出:“国家保障残疾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禁止任何基于残疾的教育歧视。要根据残疾人的身心特性和需要,全面提高其素质,为残疾人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条件。”为落实国家《“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进一步提升我省特殊教育水平,省教育厅于年组织开展了全省残疾儿童送教上门、随班就读优秀案例遴选活动,并分别遴选出优秀案例各30项。为更好地促进各地相互学习借鉴,本报特与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联合推出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案例,以飨读者。

青岛大名路小学:“四环式”随班就读书写“纳”样美好

(作者:侯昱倩)

作为山东省首批随班就读示范学校,青岛大名路小学随班就读工作逐渐形成特色,区、校、家、社四级联动,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创建了“纳”文化背景下的融合教育“四环”模式,并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给你你想要的”,学校主题墙上的这句话不仅是学校办学的目标和誓言,而且让每个“不一样”的特殊儿童绽放出了别样的美好,讲述着一个个“有爱无碍”的感人故事。

第一环:“一人一案”,特境服务特需

“轮椅少年”小卿在大名路小学已经就读6年。对一个整个下半身都没有知觉的孩子来说,上学这件事太难了。为了他,他的班级6年都在最靠近厕所的教室;为了他,学校设置了贴心的无障碍通道,购置了专用坐便器、脑瘫专用座椅;为了他,学校装置了墙面教具、玩具,让不方便到操场活动的他能随时寓教于乐、动手动脑;为了他,学校设计了个别化教育方案,做到“一人一案”;为了他,学校组建了班级助学伙伴团队,帮他学习、助他生活。当他因为体育课没法活动而落寞时,会有教师陪着他,指导他做手部的精细动作训练,做下半身的感统训练,耐心地对他进行心理疏导。当他因为生病或者康复耽误功课时,会有教师在网上单独给他补课,会有校领导前来看望鼓励。当他上楼有困难时,教师和保安一起抬着轮椅把他送上去。学校的用心和爱鼓励了小卿及其家长,延续了小卿的上学路。一次次的托举和温暖让一个本来不幸的孩子享受到了同龄人应有的快乐。每个教育细节都在诉说着对他的特别关爱,也鼓励着这个坚强而好学的少年坚持上学,他的学业和成长都没有耽误。学校还以他坚持求学的事迹为原型拍摄了题目为《给你你想要的》的“纳”文化宣传片。该片从一个特殊学生的点诠释了“纳”文化如何通过学校教育教学行为落地生根,提供了融合教育的有力导向。

像小卿这样有特别需要的学生,在大名路小学都享受到了特别的待遇,正在顽强、快乐地成长着。

第二环:家校融合,专业提供特服

开展“全纳之声”家校听读活动。由融合教育项目组教师担任主播,共读专业书籍,提供咨询服务,分享特需儿童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学校每名随班就读学生的家长都会得到资源教师点对点的服务,形成了和谐的家校关系。所有教师都能了解特需、理解特需,并且包容和支持这些学生及其家长。定期的帮扶、家访、电话随访目标到人,细致入微,“有爱无碍”,家校共育,营造了良好的随班就读学生的发展支持系统。

第三环:社教结合,搭建支持系统

学校在社区内的春雨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和幸福之家特需儿童学龄中心建立了社会志愿者服务基地。组织师生和社会残障人士共同开展“消除障碍,接纳尊重”等系列主题活动。在参与公益助残的同时获取对随班就读学生更多的理解,也带动了整个社区对残障人士的关爱,为随班就读学生的社区适应做好过渡和对接。

第四环:区域带动,转介辐射服务

青岛大名路小学的融合教育工作得到了新闻媒体和市、区相关部门的肯定。学校多次在市北区随班就读工作专项培训中进行经验介绍,承办了市北区随班就读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多名教师为全区提供随班就读示范公开课。教师们“下沉”到幸福之家幼儿园及区片幼儿园,指导随园保教工作;“上接”区片中学,做好毕业生的转介工作。他们广泛宣讲学校融合教育“四环”模式,使更多的学校、幼儿园能复制学校的随班就读工作经验。年12月17日,学校承办了山东省随班就读示范校现场会,40余名全省特教专家及工作者莅临指导,对学校的随班就读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日照市岚山区岚山头街道中心幼儿园:融合有爱温暖前行

(作者:郭长玲、杨洪娜、仲维红)

在生活中,有这样一群孩子:有的喜欢用自己的方式与世界沟通;有的因行动不便而无法走出家门,感受缤纷世界;有的因身心患有多重障碍,以致生活不能自理,无法为梦想插上翅膀。但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全社会都有责任让他们更好地成长。日照市岚山区岚山头街道中心幼儿园正是秉承着这样的育人理念,认真贯彻落实适龄残疾儿童应随尽随、就近就便、优先入学的工作要求,积极开展以建设“1+X”资源教室模式为支撑的全方位融合教育,让特殊儿童最大限度地就近入园随班就读。

年以来,该园先后有14名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涉及随班就读班级9个,参与教师15名,有2名随班就读残疾幼儿顺利升入小学。在推进随班就读工作中,幼儿园探索创建了零距离、个别化、环境化、系统化的融合教育特色,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

注重资源支持,夯实随班就读工作根基

在强化顶层设计、建立组织保障、建立长效机制的基础上,加强“1+X”资源教室建设。充分发挥场地宽裕、园舍充足的资源优势,按照国家资源教室建设配备标准,建设了多功能资源教室,分设办公室、家长接待室、评估档案室、感统运动室、资源活动室、个别训练室、心理咨询室,配有完善的教学器材、生活设施,区域设置合理,环境温馨安全,很好地满足了随班幼儿就读的特殊需求。

实行三个“一体化”园本管理。一是实行基础评估、教育计划一体化管理。依据评估状况建立起随班就读幼儿“一生一案”专项档案,在此基础上制订资源教室和随班就读工作计划、随班就读幼儿的个别化教育和康复计划,为随班就读幼儿进行学习辅导、康复训练、行为矫正和心理辅导提供行动依据和目标支持。二是将资源教室纳入教学一体化管理。制定了完备的资源教室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定时间、定内容、定准则,开展个别化辅导学习与训练,保证每名幼儿每天有不少于1课时的个别训练时间,使资源教室管理目标清晰、指标具体、运行有序。三是实行课程一体化管理。以生活教育为基础,社会性发展为目标,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0—8岁儿童发展适宜性教育》为指导,以省编教材、幼儿园生活化课程为主导制定资源教室IEP课程,开展了语言、感统、精细、运动、社交、音乐、美术等多元课程的建设,丰富了课程门类,构建了较为完整的融合课程体系,提高了随班就读工作水平。

加强教学研究,提高随班就读融合质量

深挖专业成长这一提升随班就读质量的源头。为使随班就读幼儿享受到适切的教育和悉心的关爱,幼儿园选派具有丰富教学经验、有爱心和责任心的骨干教师担任班主任。积极创造机会,组织随班就读幼儿班主任参加国培特殊教材培训、山东省智力残疾儿童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以及自学研修等形式的学习。开辟教学研究这一提升随班就读质量的路径。为使随班就读工作落到实处,增强针对性和科学性,他们统筹全园师资力量成立了特教工作坊。每周二开展专题教研活动,交流研讨随班就读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与困惑,寻求有效的解决措施。

经过几年来的不懈探索,工作坊逐步形成了关于融合教学的“两点四步三注重”教学模式。“两点”是指随班就读幼儿在园内活动的普通教室和资源教室两个点位;“四步”是指活动前“教学目标有调适,教学过程有提问,资源教室有辅助,教学评价有依据”的系统化教学流程;在教学策略上,注重直观性,注重激发随班就读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

做好“五个融合”,构建共同成长新生态

构建多元融合这一促进普特幼儿共同成长的教育生态。立足随班就读幼儿实际需要,采取随班就读幼儿有计划地到资源教室进行干预、资源教师进班辅导等多种支持策略,多管齐下,统筹施策,力求随班就读幼儿和普通幼儿在5个方面进行融合。一是生活常态融合。将融合教育活动渗透至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采取“1+1”或“1+N”的同伴帮扶、小组帮扶和教师帮扶等方式,对幼儿出现的问题和行为进行引导和干预。二是集体教学活动融合。充分考虑幼儿的共性和差异,教育教学活动中给予特殊幼儿更多的理解、耐心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599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