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幕象牙塔,黔行大学梦”关爱农民工子女行动近年来,共青团龙里县委坚持把关爱少年儿童作为检验履行社会职责是否到位的重要标准,以“关爱细微处,育人多样化”的理念,以培养少年儿童道德习惯和文化修养为重点,探索“+N”工作法,做实做细“新市民·追梦桥”品牌工程,全面提高少年儿童队伍的整体素质,努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塑造一个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
“1”就是实施一个少年儿童规范管理工程。团龙里县委联合群团部门,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为试点,按标准建立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心理疏导室、妇女儿童调解室、圆梦课堂等少年儿童功能室,为龙里县少年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依托安置点的成功经验,在全县79个村(社区)全面启动青少年之家的建设工作,配备电脑、图书、文娱活动器材等各项配置。青少年之家全天对学生开放,让全县少年儿童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丰富的课外活动,引导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推动龙里县少年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特色化、有效化发展。
“2”就是建立两张少年儿童关爱成长台账。在少年儿童的关爱保护工作中,团龙里县委坚持做到不漏一户、不错一人,建立少年儿童基本情况登记表和风险等级评估台账。
为了更加精细地做好少年儿童关爱工作,结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大排查工作,广泛开展“大走访、大排查”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拉网式排查梳理,做到逐户核查少年儿童信息,逐个了解少年儿童情况。严格按照《贵州省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登记表》,对每个留守少年儿童的基本情况逐一登记在册,建立风险等级评估台账,降低少年儿童辍学率。
“3”就是落实三个少年儿童监护关爱责任。在全面排查少年儿童基本情况后,团龙里县委致力于打造相对完善的少年儿童关爱保护监测体系,坚决落实“家庭主体监护、团县委主导、全民关爱”这三个责任,把强化留守儿童家长、受委托监护人等监护主体责任意识放在首位,做到定期走访,及时掌握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和加强对家庭监护的监督、指导。同时,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群团组织的关爱服务作用、社会力量互动作用,通过开展家长培训会、“爱心妈妈”、爱心捐赠等活动,形成少年儿童关爱保护上下联动、各方互动的良好局面,构建多位一体的少年儿童关爱保护体系。
“七彩课堂”项目赤子之心爱国教育“N”就是创设N个少年儿童关爱服务项目。积极开设形式多样、效果突出的服务项目,不断提升少年儿童关爱服务。
“滴滴GO”助学项目自年实施,通过发动武汉理工校友和身边的人进行募捐资助,建立成长资助关系,帮助困难儿童摆脱困境。目前共资助少年儿童余名,资助金额达万元,年新建立资助关系60对。“七彩课堂”项目针对学校开展素质类课程较少等情况,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奋进社区“四点半课堂”开设“赤”子之心爱国教育课、健康“橙”(成)长体育课、“黄”色预警安全教育课、“绿”水青山环保教育课、笔墨丹“青”书法课、天真“蓝”(烂)漫心理健康教育课、“紫”(字)正腔圆声乐课等丰富多彩的七彩课程,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七彩课堂”每周开设一次,现已授课余次,参与人数余人次。
“艺伴梦“舞蹈课堂而“童心守护计划”则针对安置点留守儿童自护知识缺失和心理问题,通过邀请老师在微笑小屋每周开设一堂心理咨询与辅导、亲情陪护等方面的课程,帮助留守儿童正确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截至目前,共开展童心守护课程13次,服务学生约人次。
“艺伴梦”课程根据学生自身特长和需求,通过开设舞蹈、竹笛、小小主持人、礼仪等艺术类课程,在节假日等活动节点到社区、学校进行表演,让少年儿童自信自强,茁壮成长。截至目前,共开展50余次课程。
“阳光初蕾·关爱女童”成长专项行动,通过研究生支教团积极探索新路径,以演讲口才、形体礼仪、音乐教学等活动为载体,深入了解女童物质与精神层面的需求,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困惑及难题,用真诚的心赢得学生的信任。截至目前,开展专项行动志愿服务活动20余次。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许邵庭编辑徐然编审王璐瑶施昱凌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yy/8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