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器材

跑太快的马拉松热

发布时间:2023/1/26 21:18:06   

·这件事已经传的沸沸扬扬——5月22日,甘肃一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遭遇了极端天气,21名选手遇难。且与21名选手这个数字相比,笔者更愿意把它理解为破裂了21个家庭。这是迄今为止国内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马拉松赛事。的确,近年来,马拉松运动一哄而起,你办我也办,花一点钱、搞一点活动,结局就是全国万“马”奔腾,不亦乐乎。毕竟,在持续的马拉松赛积极性背后,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庞大市场。·

国内万“马”奔腾

5月22日,一场普通的山地马拉松赛,人参赛,21人遇难。超过10%的死亡率,不管从哪个角度,这都是中国马拉松历史上,最惨烈的事件了。

该赛事是由白银市委、市政府主办,景泰县承办,具体赛事运营由甘肃晟景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共计人参与百公里越野赛。

我们先不谈这场越野赛中“天灾”“人祸”的拉扯,不妨将目光转移到当前马拉松赛事“跑太快”的症结上来。

年起,狂热的马拉松现象开始席卷中国,说是“井喷”也不为过。从年的51场,到年的场、年的场……涵盖了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个城市。

资料显示,年,首届重庆马拉松,报名时间长达大半年,当时甚至还要动员群众参赛;年,平均4个人抢1个名额,几天名额就没了。

年,重庆马拉松综合中签率为21.6%;北京马拉松则只有18.1%。年青岛半马中签率也仅为35.1%,也就是三个跑友中只有一个人能参赛。

甚至有消息显示,黄牛手里上海马拉松半马的名额每个块起,全马的名额每个块起——卖马拉松名额比卖iPhone赚得多。

全国万马奔腾,不亦乐乎。

从世界范围来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元的时候,就会进入以马拉松为代表的全民路跑的体育消费周期,这在欧美称为“马拉松赛事现象”。而中国正是年超过美元、年超过美元,“后知后觉”开始爆发。

也正是这个时候,中国城市中缺乏运动场地、运动项目,而马拉松这个基于跑步的项目凭借门槛低、场地限制小、辅助器材少的特点,在国内遍地开花。

多方“入局”

马拉松的火热,离不开过民众健身意识的增强,以及人们追求强身健体、释放压力、投入运动的渴求。每一场马拉松,青中年人都成为了主力军。

且我国中等收入人群日益扩大,他们追求人人参与同时又能满足认同感的方式,马拉松正好契合这一需求。

况且跑步本身就是人的一种基本技能,所以它很自然就成为最简便易行的运动方式,不需要专业运动基础,也没有经济门槛和阶层限制。但跑完一场马拉松的“时髦”程度,却足以成为一种“人生经历”。

在民众纷纷入局的时候,资本自然也不会错过商机。从年开始国内马拉松办赛市场已经“一片红海”。

腾讯新闻数据显示,国外马拉松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最核心的体育竞赛表演,即马拉松赛事;第二层的体育用品销售、媒体、娱乐、培训博彩、医疗、旅游等,以及最外层的品牌经营、商业推广、咨询、公关、科研、建筑、房地产、会展等周边领域。

且马拉松跑步人群往往有着“三高”的头衔——“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具有高消费力,是许多品牌趋之若鹜的理想消费者。

且笔者发现,跑步已经成为超过高尔夫的中国富豪最青睐的运动方式。

受益于马拉松“狂奔”的不止于赞助商。对于举办城市来说,马拉松赛事可以展现城市风貌,塑造城市形象;赛事办得好就有品牌效应,就能成为新的城市名片,提升城市品位与国际影响力。

特别是一场越野马拉松,对于自然景区的营销能力不亚于一场破圈的推广。就算刚刚出了事故的甘肃白银黄河石林山地,这几日也迎来不少游客。

且马拉松比赛的举行,还有外地跑友所推动的餐饮、住宿等消费,无疑是一个充满潜力的旅游经济爆发点。

别“跑太快”,让参赛者平安回家

不管是赛事运营公司,还是主办方、城市,个个都赚得盆满钵满。可偏偏是参加这项运动的人,自始至终被排除在“大蛋糕”之外。

这就导致了一些赛事往往只盯着经济效益,不愿意在服务和安全上多投入。有的承办企业根本不具备组织高风险体育赛事的资格和能力;相关部门在指导与监督上不想管或不会管,这些都极易导致发生安全事故。

甘肃这场越野马拉松,无疑是警钟和转折点,戳穿了当前国内马拉松比赛的泡沫。

况且这些参赛者中,还有哪些把理想、希望和生活寄托在这项赛事上,却没有任何保障性收入的跑者,比如曾经穿着4块钱拖鞋完马拉松的埃塞俄比亚人,再比如甘肃遇难的聋哑跑者黄关军。

这样的生活和在朋友圈打卡马拉松的“新中产”不一样,也和把马拉松包装成“高端运动”的人们不一样。

一面是疯狂捞金,一面是为了几千元吃泡面的跑者,对比未免讽刺。

当然,笔者仍然赞成马拉松这项公平的竞技运动,全民健身更值得肯定。

但一些公司只顾着自己赚钱,不顾参赛者生命安全的不规范行为,甚至没有基本的体育常识、没有基本的组织能力,一拍脑袋就上的马拉松,过于“扭曲”了。

笔者查阅发现,这次事故赛事的运营方甘肃晟景体育公司,缴纳养老保险的人数为0人,只有22名员工,但却多次拿下政府部门的大单。

22名员工,在面临越野赛出现重大安全问题的时候,又能做什么?任何极限运动都有其“极限”,知其不可必不为之,才能尽最大可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毕竟平安回家,才是终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331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