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体育器材 >> 体育器材介绍 >> 体育空间在身边圈出满满获得感
15分钟,是一个时间标尺。但在南昌,这成了一个衡量生活“幸福感”的鲜活刻度。以步行15分钟为半径,画一个健身圈,你不仅能解决日常锻炼所需,也能“不期而遇”各种体育培训、比赛和体育休闲场地等。南昌市民的体育生活变得便捷、高效、时尚。
这个小小的健身圈,既是体现物质空间的设施圈、环境圈,也是体现感知空间的邻里圈、社交圈,成为城市公共体育服务的“点睛”之笔。它不仅“圈”出了市民满满获得感,也由此放大了一座城市的软实力。
“15分钟半径”让南昌人爱上运动
每晚7点后,青山湖区恒茂湖滨小区的健身路径都会迎来居民的运动打卡高峰。在这片场地,小朋友玩太空漫步机;年轻小伙打篮球、羽毛球;老人们骑健身单车、跳广场舞……一幅元素丰富的城市运动场景图呈现眼前。而在南昌,像这样的健身路径遍布各大社区村镇。一片小小的健身路径,激活了整座城市的运动活力。
公共体育服务提升为市民的体育生活带来了切实变化。“家门口”运动空间这张大网,在英雄城越织越密。截至年,我市主城区健身路径建设点位个,共计余件器材,体育健身圈初具雏形。在此基础上,南昌市体育局加快完善全市公共体育设施体系,结合民生实事人大票决项目,全面建设15分钟健身圈,积极打造“家门口”的运动空间,推动体育设施由“节点布局”到“全域均衡”。
经调查,因城市动迁、旧房改造等客观原因,我市还有个社区(行政村)点位的全民健身路径器材存在部分缺失情况,按照人大票决项目要求,我市已在9月23日完成了个建设点位(件)的器材安装并投入使用,其中在青山湖区、红谷滩区、高新区安排了16件二代智能型健身路径器材,我市主城区全民健身设施覆盖率达到%。
除了社区和村镇广场的健身路径,公园、绿道也同样被赋予更多体育功能。为了在“米见绿、米见园”的南昌进一步推动“体绿”融合发展,体育公园的建设成为今年市体育局开展的重点工作之一。南昌市体育公园、西湖区朝阳江滩体育公园、青山湖区丹霞体育公园、进贤县体育公园、青云谱区包家花园体育公园、新建区欣悦湖体育产业园等一系列新型体育场馆、体育公园的“批量制造”,也为南昌市民带来了运动红利。在南昌,形成了以社区级公共体育设施为主体、体育公园为特色、多种形式灵活补充的“家门口”运动空间,实现社区居民健身“举步可就”。这些运动空间向市民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让市民不仅仅只是体育“看客”,而是真正成为赛场上的“选手”。在这些运动空间,除了足篮乒羽、游泳健身等传统项目,市民还能体验蹦床击剑、射击射箭等新项目,解锁在南昌的各种运动可能。
高质量体育空间让更多人共享
要有多功能的健身路径,还要有定时的培训活动和热心公益服务的体育志愿者,还要能实现扫码下载锻炼成果……人们对高品质的体育生活有多少种期待,这15分钟的“圈”就有多少种回应和可能。
“我们这儿变化大得很!现在有了家门口的‘健身房’,还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经常教我们如何健身,方便得很。除了下雨天,我每天都会来。”家住南昌经开区空港花园的市民刘征一边锻炼一边说道。在南昌金秋的暖阳下,刘征脸上洋溢着温暖惬意的笑容。居民口中的“诚意满满”,来源于政府对于民生需求“浓墨重彩”的回应。比如展开民意调查来设置居民最喜欢的体育设施,包括如何让安装和使用更为便捷,这些体育部门都仔细推敲过。
市体育局在通过对社区、乡村大量实地走访发现,大部分器材受赠单位不同程度存在安装困难和经费紧张的实际问题。针对此情况,市体育局改变以往只送不装的配置方式,采用“安装一体化”模式免除社区人员的后顾之忧。市体育局群体科科长夏兵表示:“和以往不同,今年所有器材都采用免费运送上门和安装‘全包’模式,让社区干部不再为安装经费的问题困扰,让所有健身器材一步到位,即装即用。”与此同时,根据《南昌市全民健身器材管理办法》,市体育局针对已有的健身路径器材部分破损的情况,投入50万元聘请专业第三方维修团队进行了精准维修。
随着健身路径智能化提升,市体育局还加大了新建公共体育设施升级换代的速度。在确认个建设点位地址过程中,市体育局增加投入,选取一部分健身人群较多、地理位置较好的点位建设新型二代智能健身路径,把“互联网+”概念引进到全民健身设施当中。
记者在秀泊经典社区看到,这里新安装的二代智能健身路径功能强大,不仅有太阳能系统,还有音乐播放、灯光照明、手机充电、智能感应等功能。“太阳能照明系统能满足夜间健身需求,市民只需通过手机扫码,即可实现健身强度实时知晓、运动数据及时获取、身体机能自我检测,还具备一键报修功能,初步解决了全民健身设施安装建设长期以来报修、维护难的问题。”社区干部罗玲告诉记者。
市体育局还专门组织针对15分钟健身圈项目的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专项培训班,名社区干部和体育志愿者围绕健身指导、全民健身路径管理与使用等方面进行学习。夏兵说,“安装硬件,仅仅是提升公共体育服务的第一步。打造15分钟健身圈考验的是政府对于民生需求的响应能力,未来我们还将加大服务力度,创新服务形式,实现‘一站式’体育便民服务。”
小小健身圈放大城市活力磁场
15分钟健身圈,仅仅简单地定义为“将体育设施就近放在市民身边”,是远远不够的。它还牵引出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样的健身圈才称得上好?
市体育局联合第三方组织课题调研,做过这样一个调查。人们对于这个“好”,除了“离家近,方便”以外,还有更多的现实注解。在充分回应民生需求,让市民有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基础上,南昌15分钟健身圈所要发力锻造的另一个维度,是体育带来的城市软实力。
市民走出家门“动”起来,全民健身氛围才能“造”起来。我市坚持“谋赛”“惠民”相结合,大力推动体育赛事活动走近市民、服务市民,促进体育健身融入生活,提高公共体育服务品质。目前,我市年均开展各级各类全民健身活动近场次,体育人口比例近40%,实现“一县(区)一品牌”“一协会一品牌”,做到“年年有主题、月月有赛事、周周有活动”。
在扩展运动空间的同时,南昌将公共体育服务充分浸润于15分钟健身圈,邀请社区居民参与其中,由点及面激发创新活力,点亮生活“小确幸”,放大城市软实力。市体育局连续7年打造的“娃娃学游泳”和连续3年举办的“科学健身进基层,娃娃学体育”系列活动,利用公益体彩资金,依靠专业协会的师资力量,为南昌市数万名适龄儿童提供包括游泳、太极、围棋、象棋、击剑、足球、航模20多个项目的免费培训。南昌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常年为市民提供科学健身大讲堂、国民体质监测等常态化服务,并为市民开具个性化运动处方。11月,南昌还将推出首届社区运动会,借助社区的健身广场和周边的体育公园打造全民健身活动品牌,除了传统体育竞技项目,还有踢毽子、拔河等充满儿时记忆的“老社区”运动项目。上至七旬老人、下至三岁儿童都能在社区运动会的现场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
“希望在这座城市,所有关于体育的美好认知,都能在这个‘圈’里落细落实。”市体育局局长杨春这样解读15分钟健身圈所折射出的城市软实力。在“15分钟半径”内,公共体育服务触手可及、随处可及,为人们节约了时间等各方成本,体现出这座城市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目标靶向。在这个小小健身圈内,南昌统筹盘活、精准调配涉及体育休闲的种种要素和资源,也成为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天然实践场和范本,在城市最小单元激荡出创新创造的内生动力,放大一座城市令人近悦远来的活力磁场。(南昌日报记者徐蕾)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3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