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体育器材 >> 体育器材介绍 >> 重庆体育产业如何发展
建设中的两江新区龙兴足球场
我国对体育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目标。“十四五”规划和年远景目标明确提出,到年我国要建成体育强国。体育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正在举办的北京年冬奥会,彰显了中国体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体育事业大发展的背后,是体育产业在体育科技支撑、体育场馆建设、体育后勤保障、体育传媒支持、体育文化创意、体育赞助服务等方面的有力支撑。《“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明确的“十四五”时期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万亿元”的目标正日益成为现实。
各大城市也在体育产业的赛道上正在持续发力,《上海市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到“十四五”期间上海将基本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青岛市“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明确青岛将建成“六大功能中心”体育发展城市,初步确立全球知名体育城市和国家体育中心城市地位;《杭州市“十四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强调,至年,杭州建成全国重要的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和体育消费示范城市,成为国际知名且具备杭州文化特色的“赛事之城”和“户外运动之城”。
从体育产业目前的全国布局来看,呈现明显的东强西弱格局,长三角的上海、江苏、浙江,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的北京和天津,黄淮地区的山东和河南等都是全国的体育产业高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西部地区的体育产业高地,正在迈向全国体育产业前列。重庆需要借势发力,在体育产业方面“火力全开”,并辅助以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上的进步,助推成渝地区成为全国体育产业的高地。
一、重庆体育产业迎来发展风口
体育产业是指为社会提供体育产品的同一类经济活动的集合以及同类经济部门的综合。国家统计局将体育产业划分成11个大类、37个中类、71个小类。11个大类,主要包括体育竞赛表演、体育休闲健身、体育场馆服务、体育培训教育、体育用品制造等。总体而言,体育产业是新兴产业、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同时也是民生产业,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着重要意义,是“十四五”期间城市竞争的重要赛道。
那么,重庆体育产业目前发展情况怎么样呢?一是已形成一定规模,但是离全国高水准仍有不小差距。年重庆市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为.33亿元,增加值为.37亿元,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为0.9%。这个水平在西部属于领先了,但是尚未达到西部第一,比如年成都市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为.02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为.69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当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8%,成都年在体育产业总产出、增加值、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三方面均高于重庆。
上海徐家汇体育公园“万体汇”
与东部发达城市相比,重庆要提升的空间就更大了,年上海市体育产业总产出(总规模)为.62亿元,增加值为.19亿元,占当年全市GDP的比重为1.4%。如果重庆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要提高到1.4%以上,该从哪儿入手呢?年上海市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销售、出租与贸易代理业占体育产业产值、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38.4%、50.1%,而重庆仅为13.8%、20.4%,显示重庆在体育消费和体育用品进出口方面仍需加大力度。年上海的体育竞赛及表演活动占体育产业产值、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3.0%、5.3%,而重庆仅为0.5%、0.5%,显示重庆在汇聚体育赛事和表演,并创造相应经济价值的能力仍需加强。
二是在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建设上取得一定进展,但仍不占太大优势。在目前国家体育总局命名和认定的个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中,包括示范基地79个、示范单位家、示范项目个,覆盖31个省(区、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产业类型兼顾制造业和服务业,被誉为体育产业的“国家队”和排头兵。其中重庆市的示范基地、示范单位、示范项目分别为1个、2个、0个,总数为3个。这个数字并不靠前,比如直辖市中,北京市三类基地分别为3个、16个、5个,总数为24个;上海市三类基地分别为4个、11个、10个,总数为25个。如果在省的队列里,差距就更悬殊,比如浙江省三类基地分别为12个、13个、15个,总数为40个;福建省的三类基地分别为2个、17个、11个,总数为30个。
即使在西部,四川省三类基地分别为4个、1个、6个,总数为11个;重庆相对来说在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建设上仅达到了西部的平均水平,仍需加力。此外,河北秦皇岛等40地入选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名单,其中福建、江苏、山西及浙江各有3个城市,安徽省、甘肃省、河北省、湖北省、吉林省、江西省、辽宁省、山东省、上海市各有2个城市(区)入选,重庆的荣昌区入选,仅达到了各省市中的一般水平。
二、重庆的体育产业如何发展
从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来看,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重庆对体育产业发展也是十分重视,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落实深化体教融合发展实施意见,编制竞技体育发展意见,完成大田湾体育场保护利用工程,建成龙兴专业足球场,筹备亚洲杯,办好年世界举重锦标赛,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在当前重庆竞技体育、体育消费、体育基建大发展的背景下,重庆体育产业发展要对标先进、树立标杆、形成特色、借势发力,打造与直辖市地位相匹配的体育产业。
一是用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机遇扩大体育消费。就我市的体育消费而言,存在着第二消费社会(大众消费)、第三消费社会(个性消费)、第四消费社会(理性消费)并存的现象。一方面,广大市民的对体育服饰、体育场馆、专业健身、健康营养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另一方面,80后和90后、00后对体育旅游、竞技娱乐、高档体育器材、新生代户外运动、健康管理、运动康复指导培训等个性化、定制化、智能化的体育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
去年5月举行的首届“巴山蜀水运动川渝”体育旅游休闲消费季
在《重庆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若干政策》中,提出了-年拟实施促进体育消费七大项目(市级体育旅游示范区创建,市级体育消费试点城区创建,支持承办重庆市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支持承办重庆市体育产业博览会,支持承办“巴山蜀水·运动川渝”体育旅游休闲消费季活动,支持承办“不夜生活·体育嘉年华”主题活动,智能体育场馆建设工程)。
这很有必要,但还不够,还可在体育消费券配送、支持体育产业成为商业综合体和商业街区的引流业态、打造“全民健身体育消费”综合平台、发布“全市体育健身消费打卡地及健身指南”、构建区域性互联网体育健身社区、拓展小众精品体育项目业态空间、推广“体育+旅游”“体育+文化”“体育+休闲”“体育+民宿”融合发展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
二是积极为体育产业发展完善空间战略。促进成渝地区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打造成渝地区城市运动会,举办成渝地区国际半程马拉松赛,创建成渝地区世界顶级摩托车赛事品牌,形成区域运动项目一体化示范,赛事联办、产业协同、资源共享、平台共建、项目共推;打造运动装备、“高精尖”体育制造业集群,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运动装备研发高地;实施成渝地区文体旅融合发展、体卫融合发展两大工程;打造区域体育产业“双核”城市,布局成渝地区体育产业发展轴,打造特色体育产业带,加快都市圈体育产业发展。
渝中区大田湾体育场保护与利用工程
完善全市产业空间布局,围绕亚足联亚洲杯、重庆“竞技体育改革发展年”等大事要事,高质量做好龙兴专业足球场等场馆建设和大田湾体育场保护利用工程;推动两江新区、重庆科学城等重要功能区域体育产业项目布局,增加场馆设施、赛事活动等优质体育产品供给;做优做强各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和体育产业集聚区,支持有条件的区县、园区、企业等创建国家级和市级体育产业基地,综合平衡好“一区”和“两群”体育产业布局。利用公共体育用地、产业园区、各类商业设施、厂房、仓库、公园绿地等城市空间和场地设施资源,建设一批都市运动中心。
三是有力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多元市场主体,壮大体育龙头骨干企业,培育若干主业突出、影响力大、带动能力强、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体育龙头企业,大力培育体育领域“独角兽”企业和上市公司;扶持体育中小企业发展,创新体育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支持金融机构提供体育特色金融服务产品,鼓励设立各类体育产业孵化平台,培育一批体育产业众创空间,引导体育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支持鼓励体育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大集团配套协作。
促进产业要素流动,努力通过“招商引资”拓展体育产业发展优势,用好自贸试验区、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等政策优势,鼓励高端制造、科技研发、服务贸易类体育企业落户重庆,推动知名体育企业总部集聚。积极通过“招才引智”强化体育产业人才保障,大力引进产业管理、体育经纪、赛事运营、体育科医等领域高层次人才,支持退役运动员、教练员投身体育产业。有效通过“招展引会”提升产业辐射引领能力,依托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举办区域体育产业主题会展、会议论坛,扩大城市体育影响力。
本文由重庆马路社(ID:cqmalushe)原创,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2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