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体育器材 >> 体育器材发展 >> 乡镇学生体育为何强项变弱项家长行为导致,
县级小学运动会中,乡镇学校的成绩总是不尽人意,这个基本属实,有人认为是乡镇学校没有好的体育教师,有人认为乡镇学校缺乏体育器材,有人认为是乡镇学校学生数少,这些因素多多少少也许是存在的,但这不是根本原因。
教育部门对学校体育的空前重视
我们延伸一下基本事实,乡镇学校成绩不如县城学校,县城学校不如市级及其以上学校,而市级学校跟省级学校差异就很不明显了,这其中原因何在呢?主要原因不在教师不在器材也不在学生数多寡,而在于学校开展体育课的氛围,在于教育的生态环境。
体育活动,现在被提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增加体育课时数,开展阳光大课间,体育课要留课外作业,每个学生都要参加一次体育项目比赛,体育纳入中考,高校招生要测试体能……可以说,教育部对体育的重视是空前的。
乡镇基层学校与重视程度的极大反差
但是,到基层学校去走走,会在这轰轰烈烈的背后,看到学校体育的另一面,于此截然相反的另一面。课间时间除了上厕所,老师看管每一条楼道,学生只能在教室呆坐,体育课上,老师不敢安排有一点危险系数的活动项目,甚至很多学校改为室内课讲体育知识,学校多少年不开运动会,以至于学生不知道运动会为何物。我一个邻居的孩子上小学五年级,一天追着问什么是运动会,岂不是可悲!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呢,是学校对教育部的要求不予理会故意抗拒?没有学校敢这么做,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是学校的天职。学校是在无数的事实的基础上吸取了教训,体育没有成绩没什么,学生受伤那就天塌地陷,安全才是第一!
过度维权导致的过度保护
是的,安全第一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过度的安全保护,学生就无法成长为有勇气有毅力的人,只会在成人设置的套子里被屏蔽了活跃的个性,变得老气横秋死气沉沉。
学生怨声载道,学校和老师又何尝不是叫苦连连,社会上也指责学校如此育人,违反人的成长规律。但是,学校无奈,学校不敢,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家长,动不动不是闹就是告,一点点的破皮小伤,一样会有人被处分,一样被狮子大张口索赔,学校怕了,老师怕了,孩子也就成了套中人,体育也就成了学校上课中的禁忌。
家长的过分维权,一些家长的无理取闹,扼杀了学校的体育活动,正常的体育课都不敢放开手开展,何况运动会这样的激烈竞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过度安全就是从这里来的。
记得上世纪的中小学校,每学期一次运动会,最不济的也是一个学年一次运动会,体育课上,孩子们龙腾虎跃,运动会各个班级都先都进行选拔,然后进行集训,孩子受点小伤都要坚持参加,即使胳膊腿骨折了,也没有家长找学校麻烦的,受伤治好了,接着干。
对比现在,不要说受伤了,就是被罚站一会,孩子回家说不适了,家长也会把学校闹个底朝天,要是开个运动会受伤,那还得了!没有人在这样的闹腾和告状中不吸取教训,佛系一点,以不出事为重大原则。
城乡学校体育差异的根本原因及其对策
说到这里,明白人应该知道为何乡镇学校不如县城学校了,县城学校不如市级学校,而市级往上就没有差异的原因了吧?是的,乡镇学校面临的校闹最多,县城学校比乡镇学校要好多了。而市级向上的学校,校闹基本上很少发生。
这是家长素质决定的,乡镇学校大多是留守儿童,爷爷奶奶的溺爱是普遍现象,而家庭教育根本跟不上,整体素质比县城学校的家长差了一大截。县城学校的家长又不如市级及以上学校的家长。
注意,这不是家长本身素质问题,而是一个氛围和环境影响的问题,大家都这样,我也这样,有多少人不从众而特立独行呢?本质上讲,乡镇学校县城学校的家长素质跟市级以上学校的素质没多大差别,在于环境的影响。
改变乡镇学校的教育生态环境,减少外部特别是家长对于学校的过分要求,让学校敢于抓体育敢于搞活动,营造一个宽松的学校体育环境,乃至整个的教育教学环境,是现实的也是急迫的难题。
破解这个难题,需要上下协同,上级给政策,给思路,比如体育活动中受伤处理问题,让闹行不通受惩罚,赔偿走保险渠道,这些都是可以探索的,都是比较可行的路径。当然没这么简单,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需要方方面面形成合力,这个难题肯定不是无解的。
对于城乡学校体育的差异,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你认为该如何解决呢?欢迎留言,大家一起讨论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