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器材

体育赛事是冬奥会的核心内容,更是冬奥会成功举办的重要标志。今天是北京申冬奥成功5周年纪念日,申冬奥成功5年来,中方完成了大量工作,得到了国际奥委会和国际体育单项组织的高度认可。北京冬奥组委体育部部长佟立新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如今可谓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会继续努力按照冬奥会标准,将体育赛事筹备工作做到最好。

记者:北京申冬奥成功5年来,从体育专业角度来看,北京冬奥组委都完成了哪些工作?佟立新:冬奥组委体育部是一个和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交流的平台,申办成功以后,做了大量的千头万绪的工作,其中场地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一些场地还需要最终选址,包括首钢大跳台、延庆雪车雪橇中心和高山滑雪中心,看看有没有更适合比赛的具体地点,涉及方位、风向、坡度等等多方面,要把所有单项都能融进去。其实,就是从申办之初相对粗线条的框架,到具体内容的精细化。同样,设项也很重要。我们和国际奥委会商议并最终确定,北京冬奥会大项不变,然后经过各方商讨,综合了各个单项体育组织,以及举办国的意见,最终确定新增7个小项。项目出台,意味着随后就是赛程的制定。我们和所有利益相关方互相沟通并协调竞赛日程,也考虑到气候等多种因素,最终V6版单元竞赛日程得到了各方的确认,每个竞赛单元都有具体项目,并且明确了各种细节,99%的竞赛日程已经得到最终确定。不过,竞赛日程是一个变数,特别是冬季项目,并非一成不变,根据天气等情况会发生变化。总体而言,我们有了一个各方认可的版本。

记者:我们不是世界冰雪强国,如何借助国际经验服务北京冬奥会?佟立新:在冬奥会筹办方面,我们缺乏足够的经验,尤其在场地建设、竞赛组织、项目设置、照明使用、制冷造雪、山地运行等多方面,因此我们聘请了许多世界各地的专家。体育部一直和国际奥委会、各个单项体育组织密切沟通,他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这也体现出我们开放办奥的思路。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体育服务政策,主要是保证工作的同时,更要节俭。

记者:冰雪体育器材方面的情况如何?佟立新:之前,我们大型体育器材的缺口比较大,尤其是缆车、造雪机、压雪机等等,国内没有世界顶尖水准的供应商,这些都得依赖进口。我们列举的体育器材清单包罗万象,得到各方确认,如今大型器材都到位了。

记者:那么,我们体育专业人才储备如何?佟立新:人才缺口不小,因为我们有1/3冰雪项目没有参加过,这些项目需要裁判员、技术官员、雪地救援人员、山地运行人员等等各种专业人才。大家对山地运行人员不太熟悉,他们能开压雪机,操控造雪机,以及高山巡逻。我们储备了几千人的专业人才,但是还不够,质量上还需提高。

记者:延庆的场馆建设,您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佟立新:高山滑雪中心、雪车雪橇中心,这两大场馆建设难度都非常大,充满了挑战。比如雪车雪橇中心填补了我国场馆工艺上的空白,国内从来没有这样的场馆,精妙的落差,精细到毫米级的坡面,施工单位克服种种困难,付出很大的努力,从无到有,一张蓝图即将实现。这个国际雪车雪橇中心需要国际雪车联合会和雪橇联合会的现场认证,场地专家、技术代表都会前来参与认证,国内高、中、低水平的运动员实地滑行,确定这个场地还有哪些需要整改,整改之后才能批准这里可以举办国际比赛,这不是世锦赛、冬奥会这样级别的赛事。当然,最终场馆会达到举办冬奥会的水准。至于冬奥会测试赛,还要看疫情情况而定,我们也会和体育单项组织、世界卫生组织沟通。

记者:还有什么挑战,我们需要面对?佟立新:冬奥会气象服务,我们也是从无到有。城区和山区完全不同,国家气象局提供了很大的力量。这是我们第一次举办冬奥会,在这样一个开放的赛场上,冬季特点是低温、大风,有时少雪,这对竞赛影响很大。天气的情况不容乐观,要有应急措施。

记者:冬奥会势必会给延庆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如果用体育眼光来看,您如何解读?佟立新:延庆拥有世界一流的场馆,这两座场馆不是普遍意义的场馆,雪车雪橇赛道将是全世界第17座雪车雪橇赛道,高山滑雪场地也很有挑战性。延庆政府和人民有义务把场地经营好,借鉴国外经验,做好可持续发展,关键是保证体育性质不变,保证冬奥会的场馆质量。冬奥会之后,场馆要经历多年经营才能达到很高的服务水平,要想真正完善,得到充分发挥,需要后期长期努力。再有一点,就是让人们深入理解并参与冰雪运动,体会冒险精神,敢于创新。延庆独特的高精尖场地,未来可以更好地发展。它不仅是建筑,真正的标志是奥林匹克精神,是重在参与精神和体育气质。

图片由北京冬奥组委提供

来源京报体育

记者孔宁

编辑:孔宁

流程编辑吴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3806.html
------分隔线----------------------------